《诡辩与真相》读书笔记

这本书整体讲的都是资本经济运作的基本原理,讲述了它为什么能够成为目前全世界最有效的生产体制。其中也用了大部分篇幅贬义了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经过之前对社会主义的理解错误,也让我领会到这本书中的不足。

如果要实现公平有效的市场运作,就需要避免垄断和卡特尔,这任务当仁不让的交给了政府,而政党之间的总统竞选本身就是要消耗大量的金钱的,政党也就需要去巴结一些大财团,真的很难置信政府会因为公众经济利益去打击垄断,就像这本书中说的,社会主义中的人因为缺少激励机制,所以人们不会努力生产以及去改善产品。

那么我也有理由相信,政府官员没有利益激励,也不会去打击垄断,官员只需要贪污就能赚钱了,没有去打击垄断的动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与商业公司,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远比个人想的那么简单,所以政府能否有效的工作值得考究。

除了这一点,书中对资本主义为何那么有生产效率的解释很好。不过书中对价值的一个暗含假设就是商品价值和我们的生产活动有绝对的关系,而我认为金钱并不完全代表着产出商品的真实价值,实际上的真实价值是不存在的。演员从来不会进行生产,拍电影完全是无端消耗资源,尤其好莱坞动辄上千万的电影投资,名人的字画在战争时期连个面包都换不到,各种娱乐节目以及服务型产业都不涉及生产,没有物质产出,这些都很能说明问题。也正因为“价值”这个概念是主观性的,它并不总是代表人类所投入劳动力,所以由价值所导向的资源配置并不总是为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点将贯彻到经济学中的所有内容中。

还比如我的一个预测:环卫工人的工资和待遇会提高。就是因为我们因为受到各种信息影响,认为做环卫工人是失败的、是丢脸的,只有混不下去的人才会干这个。所以经过一代更迭,老一辈那些不嫌弃这个工作的人数量减少时,就需要新的劳动力补充,但是大多数人顾忌这份工作,所以这份工作待遇就会提升,甚至能够达到像韩国那样环卫工人是公务员的地步。这个过程中,新的环卫工人可能因为科技的发展打扫效率确实有提高,但是环卫工人本身并不能够增加任何效率。

不过读书不为难作者是基本准则,简化因素也是分析问题的一个技巧,所以暂且按照书本理解并无大碍。顺着作者的思路也能解决我的很多疑问。

一、中间商如何提高经济运作效率

中国古代的政策就是重农抑商,统治者的理由是那些商人把某个地区卖低价的商品运到另一个卖价高的地区,从中牟取利益,但是商人自己是不会进行生产的,也就是说商人的这种商品转移活动是劳动力的不充分利用。

这个想法我最初还认为挺有道理,现在看来就有些愚蠢了。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商人是如何提高经济运作效率的:a地区的人天生擅长做衣服,每小时能做10件衣服,b地区的人每小时只能生产5件衣服,所以b地区的衣服比a地区贵两倍,有个商人,他每小时能运20件衣服,现在结果就很清楚了,如果总做工时间三小时,a处能生产30件衣服,b处能生产15件衣服,如果有商人把衣服从a处运往b处,这总的三小时两小时用来生产,一小时运送,也就是说这三小时相当于生产20衣服到b处,很明显这个运作过程提高了两个地区总的效率,也让b处的人能够得到更便宜衣服。

中间商这算是一类,还有一类则是商店、批发商、代理商一类,他们不负责生产凭什么赚利润。那么先想想自己为什么不直接去生产厂家去购买。商店这类中间商的存在属于专业分工与规模经济的产物,很明显,我运100件货物到商店比分别运100到各个消费者手中更加省工,我生产100000量车比生产100量车也更加省工,这一点汽车发明者福特早就解释的相当清楚了。也就是说,从生产商品到消费者手里整个过程,这种分工是更加有效率的,他们花费资源平均分散到所有商品身上的成本是降低了。

也有会有人疑问,那为什么现在出现了网购这种模式。网购是只在网上买,中间省去了批发商和代理商,这个过程是增加了成本,是生产效率的倒退吗?当然不,网购这种模式的发展主要源于快递的发展,现在的运输效率已经大大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各种铁路、飞机、汽车发展迅速。并且像民航飞机一类的,也会顺便接点快递赚点额外收入。飞机以及各种交通工具,都有最优载重,如果重量没有达到最优载重就是对燃料的浪费。尤其现在的经济生产活和原来大不相同,能量密度非常高,每美元商品的体积和质量不断减少,也就变相减少了运输成本与储存成本。而为什么要致富要先修路,就是因为运输效率的提升能大大提升交易效率和专业化分工水平。

二、垄断与卡特尔如何降低了经济效率

垄断与卡特尔都是影响市场竞争的因素,所以这里讲的就是失去公平的市场竞争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当垄断者凭借自身地位卖出比竞争者更高的价格,这份高出的价格是消费者多付出的,但是消费者可以把这笔钱花到别处更有生产效率(生产效率高也意味着价格便宜)的厂家,但是此时却把这钱花给了那些生产效率较低的厂家,这种不当的资源配置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全无。

ps:书中提到了一点,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垄断与卡特尔现象不会持续很久。垄断不会持续的理由是:不正当的高价会减少需求量以致减少实际利润。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是不充分的,因为人的需求是有弹性的,衣服贵了可以少买很多,粮食贵了却不能不吃饭。接着,卡特尔现象之所以不会持续是因为此类商人之间的协议是不坚定的,卡特尔成员私下有一种作假的倾向,他们可能私自使用其他优惠形式以夺取消费者。这种说法,不存在任何坚实的证据以及严格的逻辑推理,在没有明显数据证明前仍然需要进行探究。

三、为什么应该抗议价格管制

这里的价格管制除了直接的定最高价与最低价也能拓展到其他方面例如对政府某个行业进行补贴。

例如中国对钢铁厂的补贴,政府本意很简单,补贴钢铁厂加上钢铁厂之间的竞争,能够降低钢铁的价格,这种低价将会促进发展很多行业,也就促进了经济。

本意很好,但是这也就破坏了市场本身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钢铁价格比较高,也就使得购买钢铁的人就是能发挥钢铁最大价值的人,他愿意付出更多的钱来购买钢铁。那些不能发挥钢铁价值的人会倒闭,留下的就是能够最高效利用资源的人。当钢铁价格低时,就会出现浪费。比如本来能用木头做的桌子,由于钢铁价格便宜,直接用钢铁做了。这张铁桌子并不能提升多少效益,但是它却浪费了那么多资源,因为钢铁的实际价值是比卖出价格高的,只是因为有了补贴,所以能够以低于成本价进行销售。

然后再说说为什么应该狠狠鄙视中国对石油价格的管控,设了个最低价格。国际上石油跌,中石油委员会说因为空气污染,不能降,国际石油刚涨一点就又开始说要涨价了。要知道,中国有接近一半的石油都是进口的,进口过来都敢卖那么贵,也不愧是肥的流油国企。由于能源板块被国家垄断,这种行为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对所有使用者的剥削。

对价格设上限,中国就没什么案例了。说说美国,美国的一个州为了让穷人也住上房子,所以除了富豪住的比较贵的房子,其他的房子价格设了最高上限。这种行为简直要感动北上广深的群众了,但是结果依然走向了偏差。由于价格设了上限,所以房地产生产商都转做豪宅了,也就使得美国的豪宅数量增加,一部分能负担的起原本房屋价格的人如今连房子都买不到,如果要让穷人受惠,必须要进行实际的补贴,但是实际的补贴又会降低资源运作效率,实在是两难。不过政府如果能真正承担的起保持市场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责任就不错了,已经不能对它们期望什么了。

四、就业、劳动力与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劳动力也能够理解为商品,生产过程也能理解为劳动力以及各种资源的注入。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稀缺性与市场关系所能造成的影响也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比如发达国家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生产低成本,劳动力短缺带来的高昂修理费,导致发达国家的二手商品流入贫穷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缺少资本但劳动力丰富,修理费用低得多。发达国家更倾向于商品出了问题后就买新的,因为买新的商品相比修理费更值。

还有个有趣的事儿,就是最低工资保护的到底是谁的利益?很明显最低工资提高了雇主的成本,那么雇主就会解雇那些最没有工作经验、工作效率最低的人。相对应的,他保护了那些原本工资就比较高的人!这样说可能比较难理解,换个说法,一些本土企业会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加有竞争力,会支持提高进口产品关税,这样也就提高了竞争对手的成本,也就相对应增加了自己的利益。工人之间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工会是最低工资这个政策的受益人,因为工会成员的工资一般远高于最低工资,由于最低工资的门槛挤走了一些竞争者,那些原本工资较高的人也就能在劳动力过剩时期维持自己的工资水平。最低规定的规定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减少就业量:

  1. 减少企业雇佣员工数量。
  2. 将边缘企业推向破产。

其实在我的想法中,除了各种垄断、贪污、以及一切那些不公平的市场现象、恶意的掠夺,这种工人之间的竞争不一定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因为低工资降低了生产成本,厂家之间的竞争也会导致商品价格低,所以很有可能生活水平的维持还是较为稳定的。

五、统计数据的欺骗性

新闻中经常会有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然后还给出几个数据以证明。在学习统计学的时候,早就说明了相关关系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在统计范围选择时都会产生很大的谬误。

中国在统计失业率时的统计方法可谓一绝,只是统计了到劳动局上报失业的人数量,这样的统计结果有什么用?糊弄大众?而且在统计CPI时的商品范围也要少于美国很多。所以,如果需要参考统计数据,首先就需要知道是如何统计的,就算统计方法没问题,仍然会有一些其他因素去影响精确性。

例如女人在家带孩子洗衣服等事从来都没有列入经济产出过,但是当女人开始越来越多的投入劳动市场中,这些工作就越来越多的交给了洗衣店、育儿院等一些商业服务。但是洗衣店等所投入到劳动是计入经济生产的,这样就会导致统计国民生产总量会高于实际情况,于是就成了政客的宣传要点。

还比如,中国的经济生产总值达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生产少于日本四分之一,排进世界范围内前70都费劲。而对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而言,主要评判的是人均生产量以及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平均。

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统计,很大组成部分都是由穷人构成的。从统计上来说,即使某个国家中每个人都收入相对以前都有所增加,但更多地穷人的计入可能会低估这个国家实际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从统计数据上来看,甚至还可能使平均收入有所下降。举个例子,一个拥有1亿人口的第三世界国家,四分之一的人平均年收入为1000,接下来的三份四分之一的人口分别平均年收入为2000、3000、4000。现在设想每个人的收入增加百分之二十,那两个最穷的人口规模部分最容易受到营养不良以及医疗设施限制的人口死亡率下降翻倍了,而两个最富有的人口规模不发生改变。这样就会导致虽然每人平均收入增加百分之二十,但是整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是没有变化的。

小结

这本书中的内容比我所说的要多,这里只说了新学到的印象深刻的部分。虽此书没有明说,但很明显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古典经济学家,他崇尚自由,不希望政府过多的干涉经济,政府只需要不作恶以及阻止别人作恶就足够了。我目前的想法也是偏向于这类,更多地支持古典经济学,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价值”的主观性,我们目前并没有彻底的理解“价值”是什么,怎么表现,为什么这样表现。在将来这个盲点可能会带来很大的结果偏差,也许就是以后改变我想法的关键所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