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识的局限性

“理论知识”这个词表面意义上来说,和知识这个词没多少差别,这里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强调的是书本上的知识。为什么要说明这一点,因为我认为知识本身是绝无局限性的。但总是会有一些俗语类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抑或是“纸上谈兵”这种词语来讽刺那些只懂理论知识的人。我在这里就是为书本知识洗刷冤屈并指明其局限性。

一、理论知识局限性

知识到底是什么?说白了,除了康德所说的“先验知识”,我们日常接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经验知识,所以先解释一下这两类知识:

  1. 先验知识:先于事实而存在,比如数学、逻辑学中的一些内容。就算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哪个人把两根筷子放一起,1+1=2是永远不变的。这里的两根筷子也可以理解为一切涉及1+1=2的现实事件。
  2. 经验知识:后于事实而存在,这里的存在应理解为存在于人类认知中比较合适。经验知识就是吃毒药会死,苹果会落到地上,故也能够称为现象知识。

目前而言,知识大体分为这样两类,虽不完全贴切,但也无大问题。这里所探讨的理论知识,就是经验知识。正因为经验知识后于现实而存在,所以经验知识本身就是不完全的,虽从实践中提炼得出,但是不一定完整,这种不完整就导致了其他环境因素的改变将会直接改变结果。

举着例子,正如目前统计研究发现,母亲抱婴儿总是把婴儿的头贴在左胸,说是婴儿听到心跳会感觉和子宫的环境类似,于是感觉十分安定。母亲一开始是随机抱孩子的,但是由于无意中感觉到每次这样抱孩子孩子不容易哭闹,所以母亲这样抱孩子。这种抱法,本身属于实践经验,但是由于被某些人发现提出验证,于是变成了知识。说个题外话,我本身不是非常赞同以上抱法所给的理由,因为抱婴儿的主要力量负担在于母亲在婴儿脚侧的手臂,鉴于大多数人是右撇子,婴儿头朝向母亲左侧这种抱法很有可能是母亲最顺手的抱法。

简单的说,我们所能接触到的那些经验知识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较为普遍广泛,故能够被发现。
  2. 容易被人所观察到。很多事情看似无规律,其实只是人类没有发现。即使有些人能够感觉到,也有可能因为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提炼总结出来。在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一定的勇气先去创造个词来形容其中的元素内容,只有命名之后,才能具体化的分析。

所以,由于上述限制,我们所接触的理论知识,大多只是不完整的实践经验。就拿那个抱婴儿这个例子来说,它被观察者发现、研究、发表后,就成了知识;如果没有发现,就一直是经验。

二、经验到底是怎么来的?

试想自己去做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分析这个学习过程,就拿学车举例,首先我们是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的,知道方向盘往那转车往哪走等等的,如果没有这些理论知识,那么我们最开始开车会是随机操作状态,每当操作后产生的结果符合或更接近自己的预期,我们都会更多的注意之前的一些操作,尽量模仿之前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以此类推,但是依然会有很多地方失误。经过N次失败后,我们会把操作与结果这个阶段记得清清楚楚,因为我们几乎试过了所有的操作,所以在我们进行任何操作时,都能够预测到之后的结果。方向盘每移动一点所带来的车身角度偏差都能够迅速的被我们所预测到,然后及时修正。

这就是经验的优越性,在融入整个环境中后,在记忆中会涉及更多的器官的共同作用,记忆更加牢固,并且能够轻松预测到之后的发展。但是经验并不是十全十美。首先经验的形成意味的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损耗,其次,经验也容易形成刻板印象。由于理论知识也出自实践经验,所以理论知识一般也都有这种弊病。

一定要牢记,所有的经验包括经验知识都有个假设,就是现在发生的,未来也将会发生,也就是排除了事物在时间中的变化对结果产生的影响。

三、如何去结合实践与理论

总的说就是先学习理论,再进行实践。理论能够减少实践中走的弯路,不过在研究学习理论之时,除了对其本身真伪的判断,还需要尽可能确认其理论背景,避免生硬的套用。

如果某个知识所要达成的目的是操作性的,而不是思考性的,那么在理论知识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要投入到实践当中。除了实践之外,还能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去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又想了一想,发觉结合实践与理论基本上和去运用知识没有太大差别,所以直接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知识管理之运用知识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