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知基本原理

当前,已经有不少关于人的知觉理论,但都只是宏观性的概括、描述其特征,从未有过对人的知觉微观形成过程进行描述。故我将我的思考成果记录于此。

一、知觉的概述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反映。知觉,就是当身处某个情景中时人的“感觉”,这个“感觉”是人意识中整个感觉,而不是某个器官所感受到的。知觉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形成与反馈十分十分迅速,整个过程都在一瞬间完成。

广义的主要感觉有五类: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与感觉相对应,知觉属于一种综合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感知。知觉也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的。

知觉是人类对感觉接收信息的初级处理与反馈,它具有整体性,并其一的表达,但也是所有情景内部元素相互作用于人意识的结果。

PS:我在这里,泛化了知觉的意思,把它的范围扩大到人的感性表达上,一切非纯粹理性的意识都被我泛化到知觉的层面上。

二、记忆

在描述感知的形成过程前,需要先讲述人类的记忆来增进理解。

2-1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一种信息的连接,即由A到B的过程,怎么理解这个呢,可以想象被古诗,在初次接触古诗时,第一印象是那些字之间根本是毫无关系的,我们背古诗,其实就是组织这些字以特定顺序进行连接;如果继续思考,我们是怎么记忆字的呢?同理,记忆字其实就是特定图案到特定含义的连接,不论如何拆解,其本质不变。

那么我们的记忆有何特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部分拆解、分布式的储存在大脑中,并以p2p式进行组织连接。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一个人,我们对他的记忆是如何进行的:其实注意力在除了他的整体轮廓和部分区域之外是不会进行过多关注的,但单在我们注意力的集中的少数区域所观察到的元素也会进行分解,这种分解可以是整体与部分的分解,颜色与颜色的分解,甚至连线条也可能被分解,这些被分解的元素都会储存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分散遍布整个大脑。我们想象或者观察到某个元素都会触发记忆的连接,对其整体的想象。而联想则是记忆连接的更加抽象的形式,它以某一共同元素为基点,进行记忆连锁式触发。

如果以上述对人的观察为例,那么观察者对她的记忆形成过程可以这样简单的说,他的脸、头发等等记忆都会储存在不同的大脑区域,颜色也会被抽离。明显的线条、鲜艳的颜色会被记忆的更加清楚。

2-2分布式记忆的优点

2-2-1安全且持久

这种方式的记忆在储存上来说最为平稳和安全,我们日常一般忘记,都只是忘记某个元素,这使得其他的元素得以保留,也就能够让我们忘记时,一般还能模糊的保留,而不是全部的忘记。

2-2-2“人类主要学习能力之一——归纳”的基础

只有分解元素,才能以某一特征为基础进行分类、归纳,所以当我们见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人也能知道他是人,见到一个新的从来没见过的桌子,也能知道它是桌子。

2-2-3高效且节省资源

这样能够避免重复记忆某一元素,也因此节省了大脑资源。比如,当我们在a处记住了红色这种颜色,我们在b仍然知道它是红色,不需要重复记忆。

2-3记忆的特点

当某个情景接触越多,其元素组合之间的联系就越强,即意味着更容易从某个元素联想到另外一个元素,以及从部分联想到整体的能力。这方面记忆元素的特点符合所有基本本身的特质。

当某个情景、元素由于接触次数太多二进入一种熟悉的状态并且没有变化或者变化产生的刺激量小于人类感觉阈限时,就会被人的注意自动忽略,即变成所谓的潜意识。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会不断寻找新的刺激。

三、知觉的形成综述

3-1知觉的分类

人的知觉可以简单分为三类:愉悦感、不悦感、中性感。人的一般行为就是以这三种感觉为基础进行驱动的,所有人都有追求愉悦感、躲避不悦感的趋势。顺便提一下,感觉也是相对的,如果你原本处于不悦感状态下,在不悦感解除的时候,人也会感受到快感,很普通的例子——挠痒。

人的愉悦感以及不悦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类型,比如吃饭会很爽,睡觉会很爽,但是这两种愉悦感感觉起来并不相同。主要原因就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感觉进行触发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身体外表某处有尖锐物刺皮肤表面,人会感觉疼痛并不经思考神经反射性的缩回躲避,而痒虽然也让人不适,但是行为并不那么迅速强烈。

精神上的感觉,例如紧张、恐惧,当精神感觉到某种强度,就会以我们所说的“情绪”的方式表达出来。

3-2知觉的形成

到这,开始真正开始讲到知觉的形成过程。试想一下,当我们记忆是空白的时候,我们是如何感觉的?其实,我们的基因中就储存了一些“特征库”供我们使用。比如,人类在30万年的原始部落生活中,老虎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很严重,所以人在基因中对老虎和狮子还有一些猫科动物天生感觉恐惧,并躲避它们。

但是基因是如何识别老虎的,靠的就是一些特征,比如两只眼睛之间距离短,那种条纹、颜色,它低沉的声音,恐惧会融入整个情景中,融合到各个元素中去,所以我们见到两只眼睛间距短的人也会产生他具有攻击性的预期,就是因为我们见到这个人的这个情景之中,情景中的某个元素所具有的感觉和融合到整个情景中去。在比如,老虎那种低沉的声音,也会让我们感觉恐惧,如果生活中听到一些这种频率音调的声音,也会有心突然砰跳、恐惧的感觉。

场景元素中所携带的感觉,有几个基本特点:

  1. 不同元素所携带感觉强烈程度的不同
  2. 不同元素所携带的感觉不同

整个知觉的形成过程可以这样表示:

感知的形成流程图

3-3知觉的动态形成

加上时间轴,知觉就是一个连续形成的过程,在这种连续形成的过程中,知觉的形成与发生就会产生变化。知觉被赋予了“惯性”。

在场景变化时,人的知觉也不会完全由新的场景元素所携带的感觉所构成,这个形成过程成了前一刻感知和当前场景元素感觉的融合。前一刻记忆中情景所携带的感觉又和人的注意力有密切关系。注意力只会指向少数元素,并且可能会对特殊元素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所以人的感知,从某种程度来说,又和注意力分布有关系。

四、举例

4.1为什么我们会把仇恨放到更大的范围上?

这是我曾经在知乎上问过的一个问题,现在依旧没有什么有用的回答,但是如果在此理论中就十分容易解释了。

这种例子最常见的就是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视,为什么会仇视所有的日本人。因为我们对于日本人的了解全部来自于大众传媒,我想中国不会有多少人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了解过日本人,那么我们对于日本人的认知全部建立在大众传媒的宣传上。由于在电视新闻、电影等大众传媒中日本人的表现大多都是杀烧抢无恶不作的人,就连很多其他外国人也经常以色狼的面目出现,这就完完全全塑造了我们对此的认知。

我们对于杀、烧、抢以及各种因素的天生厌恶,全部强加到日本人这一属性上,所以也会产生厌恶。电视中也有很多中国人犯罪,为什么我们不会认为中国人是罪恶的呢?这主要取决于我们认知到的个别因素数量、强度占总体的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电视中百分之50的中国人都是作恶的,那么我们也绝对仇视那些我们原本不熟悉的中国人。

由于电视传媒中出现日本人的比例本来就不多,我们接触了解日本人也基本都是看得很多抗日剧,所以产生这种刻板的认知。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日本人变态,可以和表亲戚结婚,这就属于认知缺失(无知)了,中国也允许娶表姐等等的,三代之上的亲戚关系结合出现畸形婴儿的几率就非常小了。

在美国,黑人受歧视的人情况已经很大程度改善了,但是依旧存在,可以说种族歧视是难以控制的,它会潜在的传播。统计美国过去拍摄的一些影片中(我所见的数据是比较老的,不能代表现在,在这里只为说明),黑人使用暴力、犯罪的比例较高,所以容易对陌生的黑人产生刻板的预期印象

4-2各种彩色心理以及视觉错觉

为什么看到暖色会感觉温暖,就是因为基本在环境色调为暖色调时,我们本身就感觉比较温暖。着主要是因为人造光源较少时,人类所接触的光基本都是太阳光,太阳光时温暖的,太阳下的光辉一般都是暖色调。所以长期以来,这种颜色就被赋予了温暖的感觉。也因此可以大胆推断,如果人造光源更大范围的使用,将会使得人类模糊了暖色与冷色的分辨。

还有,为什么仰视某个物体将会产生目标物体高大的预期?就是因为自然情况下,大多数需要我们仰望的物体本来就很高大。所以仰望附带上了目标物体高大的感觉元素。

4-3通过名字对性别的判断

我们听到一个名字,会直接的对对方的性别有个猜测。比如李芳,这个名字一看就是女生,李亮这个名字就是男生。如果没有看过神探狄仁杰这个电视剧,那么很有可能我们直接把李元芳当作女生。

为什么如此,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芳这个字在名字中的应用时,更多地都是女生在用,所以我们潜意识中就把芳和女生这两种概念联系到一起。就像强这个字,一般都出现在男生的名字中,如果有个人名字叫做李芳强,我们就会感觉很怪,并且难以猜出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

五、小结

整个理论实际上还留了一个很大的空缺,例如知觉的融合、当前情景元素的附加作用到底是多少,它们的表现程度都没有很好的解释。不过一切理论也都是如此,如果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同时会出现两个问题。我们解决问题其实就是创造问题,世界上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

这个地方还没有结束,也就意味着还有很多思考的空间,这样才不会无聊。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