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视会看不清

这里当然不是说初中物理就学过的晶状体不正常屈张导致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前造成的。近视与看不清两者之间有着更加复杂的关系,这里想要从生理学和认知的角度更深层次的讲解。

首先需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能够看见,大概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由于光的刺激,这并不完整。我们的大脑并不会直接去接受光线刺激,大脑所接受的是视网膜神经已经转化过的信号,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分辨、再次进行处理加以理解。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更细微的角度来说是因为人具有分辨不同光频的能力,我们的大脑为这些不同光频特征的光波附加以感觉,使其能够让人更加直观的了解,接着大脑会对信息进行更加复杂的处理,以便让我们认识到立体感、恒常性、距离等特性。

近视在视觉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是在到达视网膜神经前就已经发生了异常,使视觉加以模糊,但模糊并不是带有负面的,它和正常视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认知活动中,客体均以某种方式表现并被主体所认识。最大的区别在于识别方式、能力发生了改变。我们之所以认为近视后是模糊的,很大程度上还可能是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了原本的那种画面。

近视后的画面如果是以某种特征进行偏移,那么其识别度因和原来相同。我们也可以通过后天性的学习和认识去重新记忆。我们在近视后重新去识别、记忆一切事物,比如,如果天和地两个字在近视后被模糊了,无法单独识别,但是放在一起时,又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时我们可以再次进行记忆,去把模糊后的字当作是应本之物,长时间下来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世界,这也就不会影响人的视力了。

但实际上并不可以,至今为止并未听闻有哪个人能够重新认识模糊的事物并很好地进行区分和分辨,这就能够间接的说明人的大脑对视觉信息中独立事物的区别与划分特征。我们接受到这么整个世界信息后,是如何对其中的个别事物加以分辨的。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特征:

  1. 线条、形状的闭合性
  2. 色差
  3. 图案的连续性

对以上三种特征进行识别时,其感觉精准度本身就有一定的阈限,也就是说,当色差的差别在某种范围之间时,人就无法区分二者的区别,只要当量变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以质变的形式显现出来。近视属于把以上三者在视觉上的特征加以混淆,使得人无法对模糊后的图像进行二次认知、识别。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