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所用到的宣传策略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去年看过的,当时认为这本书太空泛了,虽然其中给出了大量的相关说明,但由于其本身难以精确的所以并没有记录下什么。时隔至今,突然感觉到这本书是一本极好的软文,这种宣传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也有人认为中国能够依靠国际援助迅速取胜,不过我认为当时认同“亡国论”的人要多。毛泽东这时候写这本书也就显然是为了肃清这种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战线、共抗日军的。这本书在宣传方面的特色有三:

一、简单易懂、语气坚定而强烈

不涉及他本人所热爱的哲学,虽然部分的体现了他在矛盾论中提到的矛盾的对抗与发展,也把其他人的观点说成是机械唯物论的,是错误的,但是很少有抽象的、生涩的语言。因为目的就是为了让尽量多的人懂并接受他的思想,所以简单易懂属于第一要素。

文章中处处也显示了一种坚定而强烈的情感,这是从文字中就能感受到的,也就这本身就是毛泽东人格魅力的一部分,自信到自负的地步,对自己坚信不疑,这是大多数领袖都具备的特点。对于领导者来说,大多数时候快速的决定比不正确的决定更重要,更能显示出自己的气魄来。所以其中没有任何不确定的词汇以及语气,整体只描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正确的,一种是错误的,也处处表达出错误的观点是必须要纠正的。

二、预言导向

这个谬误就是这本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中国和日本的战争,不是闪电战,是持久战,未来胜利也一定是属于中国的。我并不知道作者本人是怎么想的,但是这种说法是有点问题的。由于本身时间的不确定性,它本身是不可证伪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几乎没有什么用。就算中国在与日军的对抗中逐渐下风,这句话也仍然正确,持久这个词并没有期限,时间拖得越久,反而使得观点更像是真的,无论到什么地步,都可以说胜利阶段还没到来但是很快就会来到,大家也就认为他所说的就是真的,认为他是是正确的。

这种形式的谬误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人生总会有不如意,未来肯定是xxxx的;在股票价格上涨之前,可能还有一些下降、等等等等,没有说明程度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或者是无用的话。

三、反复宣传一个思想

这本书从头至尾都在反复说明:这场战争是持久战,胜利一定会属于中国。学过写文案或是广告宣传的人一定知道,反复的提到、宣传一个或两个重要的特色、观点是多么的重要,这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造成一种潜在的认同。

四、繁多的理由

其中描述的几个理由都是一些很常见、容易接受的理由。例如中国是正义的,日本是邪恶的。中国是本土作战,日本是跨地域作战。中国有国际援助、支持,日本受到国际上的谴责、攻击。中国人多,日本人少。日本人到中国作战,他自己本身就是被中国人所包围的,所以他需要处处小心谨慎。

单单是说明观点还不行,其中也说明了一堆理由;或许是受限于演讲稿的篇幅,或是其他原因,没有对因素对结果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论述,也没有对具体的形式变化进一步的讲解。这就使得真实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虽然列举了众多的理由,至少对我而言没有产生较大的说服力。

我非常情愿相信这些因素能够对战争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如何影响、能影响多少不得而知。或许这根本就不需要说明,从来没人买冰箱还问这冰箱的特点能够使其比同类产品有多少优势的说明的,更加深层的影响也没几个人能懂。大部分人要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很少源于数据。一些慈善组织早就发现描绘一个感人的穷苦家庭的故事比给出世界上有多少贫穷家庭这样的数据更能激发人们进行更多的捐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