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读书思考

《必然》——凯文凯利

这本书,整个的意义的表述不够连贯;很多地方,思维跨度都比较大。我也照常仅仅在这里只浅谈我从中所受到的启发。

一、协作

共同合作创造了更多可能,我站在作者的基础上联想到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合作,当网络与机器互联,当通信与物质成本极大的降低,那么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能够有像Linux开源社区一样,大家尽其爱好去研究分享自己的所知所得,当每个人都这么做,每个人都能收获增倍的收益。我能想象到,在更远的未来,我们每个人能有着成百份工作,却又不受雇于任何一家公司,我们自由的创造,自由的消费,这种共产主义时的描绘重新焕发了我对此的向往。

当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运用得心应手时,那么这时最宝贵的就是想法与技术!那么发展到那时,互联网精神会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到各个方面,这大概就是共产主义时代了。不过可以结合我在资本主义矛盾探究这篇文章中的思考,各种社会制度是并存的,只是比例在变化。(偏题了。。。)

二、关系的思考

我们的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在走向专业化,且越分越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呢?我看不是,每一次独立的划分,反而使得个体与整体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因为这种细分生成的新的行业,很有可能在这新的行业与老行业之上继续发展出更新的行业,从而形成一种复杂的、密切的关系网。这种“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生物的生态系统没什么两样,它们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由此我也能感受到,人类发展方方面面都和生物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IMAX级完全虚拟现实的头盔早25年就发明出来了,不过这种价值千万级别的设备是不会普遍到每家每户了。不过,随着现在智能手机的市场火爆的发展,更大、分辨率更高的屏幕制作成本一直在下降,使得这种设备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人手一台。

三、共享——共享一切能够想象的

我曾经就想过一个问题,不过仅止于表面,而作者在这里却详细的分析并描绘了。就是我们所拥有的物品,基本有百分之八十是很少用到,这样真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但是作者却很有想象力的描绘出这样一副场景: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结合3d打印技术与物联网,让我的个人信息在云端分析并提供我相应的服务,把共享精神尽最大可能的发扬,也使得一份物品的价格可以让多个人分担。

即使未来并不是这样的表现,也必然会发展出某一种形式的共享。可以想象,自己家中的剪刀一年能用几次,如果剪刀长时间被闲置,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你也可以说这种浪费最起码不让剪刀厂倒闭,创造了就业,但是这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我也从来不信这套,即使出现了新型的共享方式,让无数企业倒闭,但是与此同时也创造了无限新的企业,他们的起起落落也只是顺应了发展规律。这里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凯恩斯主义的弊端,单纯的通过这种无端的投资,会浪费整个社会资源,不如减少税收,发放福利,藏富于民,如果每个个在追求最大个人利益,这也会无意中增加整个社会的利益。

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全方面的、大范围的物质共享。首先,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共享,比如公路、互联网上的信息以及各种服务,各种租借也是一种共享。但是始终没有发展到像剪刀这样的小物品的共享,就连我们的房子也不是24小时一直用着也需要共享,之所以很多物品没有被共享,只是因为没有更加有效的技术去组织分配共享!如果等到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发展进入到每家每户,每个人都信息都在云端,并被人工智能分析匹配,能够让我们不在家时把房子租出去,从而还能获得额外收入。我们不能让物品闲置,所以需要共享!共享的最高境界是最大范围利用所有资源,这大量的节省了资源,反而能让人类把劳动力用在新的创造上,这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新革命!

物质的发展需要技术,而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共享!共享自己的成功,共享自己的失败,能够减少整个人类的重复犯错!从而加快人类发展的步伐!但是,这里需要吐槽xx互联网,不但内外不通,而且就连内部,也不通。

四、关于归因的思考

这个属于本书以外的内容,不过通过本书意外的联想到了这个,所以合并在此博文下:

我原来想淘宝这个网站成功的因素,单纯的认为应该做平台,而不是产品。现在想想,平台和产品之间有明显界限吗?几乎没有,平台也是产品,只是面向的人群不一样。那么能把淘宝的成功归因于这种奇特的差异化运营方式吗?在我看,也完全不能,网上购物,外国早都先兴起,中国早就有人先于淘宝开始搞网购平台,不过为什么没有搞起来呢?中国那时的网民数量少,还有其他等等因素都决定着它的失败。

成功远远不是因为平台!一个产品如果想要获得数一数二的成功,就需要拥有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以及潜在用户群,基本适用于每一个人。而平台,一般就存在这个特性,它几乎包含所有的用户群体。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是如此;发展壮大的企业做的是平台,但是做平台不一定会成功。面向用户范围光存在于平台的基因中,作为必要条件存在着。

我应该如何去思考某一要素呢?最基础开始,我们作为个体,整个人生的过程也就是与外界联系的过程,那么主体就能够分为“我”与“外界”,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我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在时间轴上的发展。那么在分析原因时,也绝对不能脱离“我”与“外界”之间的关系与发展!那么“我”与“外界”是完全分离的吗?我看不是,我认为“我”的形成就是依靠“外界”,我从“外界”中来,在“外界”中发展,最终又归于“外界”,“我”附属于“外界”,而“整个外界”又是千千万万个“我”与物质大自然和各种物理法则而形成的。所以若是真的要详细归因,那么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其中的因果解释清楚!

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类为什么还急于提出问题,又去想出并接受这样的答案呢!这完全是受限于人类本身的智力!一般人都词汇量只有5万左右,这就使得个人对外界的解释与思考是非常肤浅的,人类的总词汇量爆炸式增加,但是个人词汇量增加却十分缓慢,这就是受限于人类智力。如果能把平均个人词汇量提升至100万,那么现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绝对是另一番模样!

说着说着就有些偏题了,自己也总是难以把文章写的像一些大V一样优美流畅。自暴自弃的说一句,也许自己的博客面向的用户群也就只是我一个人了。不过还是需要坚持把它写下去,坚持就是胜利,一切都会变的。

2016.1.13 添加补充淘宝关于平台这一点的分析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