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人格发展原理

我认为这个理论足以描述人类所有固定行为的微观形成过程,而人格这个词语,只是对人的部分固定行为模式在某个特征领域进行分类,所以表述并不完。从人格形成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的人格发展就是以基因为基本框架不断对外界进行试探、交流并收到反馈根据反馈信息学习、修正自己的行为。

更简单的说,人的性格特质的形成因素就是基因与环境。基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单方面的固定,而是起到一种限制、程度作用。比如以此理论分析一个儿童的胆小性格的形成过程:一个儿童它本身对外界所知甚少,他会对外界进行许多无目的、无意义的尝试,比如扔出一个玩具,撕毁一张纸,当他做这件事之后所能感知的就是外界反馈,撕毁一张纸,能感受到纸碎了,这本身没意思,但是如果这张纸是钱,然后母亲过来把他骂了一顿,这种负面反馈信息会诱导他避免或减少做这件事的概率。

但是如果尝试做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完全是随机的,都得到了负面反馈信息,并且几乎很少得到正面反馈,就会使得他减少对外界进行交流的尝试行为。减少对外界的交流与新行为尝试这就是胆小的行为本质与表现。一个胆小的性格就这么养成了。基因起到的作用在这里可以进行更具体的说明,比如这个人天生有胆小的基因,他做了1件事情后得到了负面反馈信息就会导致他完全不敢再进行下一次这样的尝试,而有些人天生比较勇敢,那么他可能做同样的事情收到10次负面反馈就不敢尝试了。所以基因的作用只是一种限制、一种程度,而不是完全的杜绝与养成。

这里的正面反馈,即所有能够让人感到舒服、愉快的信息反馈,而负面反馈正好相反。这种古老的大脑奖励机制使人能够顺利进化到如今,但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更迭,社会结构的改变,在许多方面已经不适应人类现在的环境,所以也会因此犯错。

这里似乎需要说明人类本身的最基础的一个学习能力、归纳。比如,一个人看到一个桌子,并且知道那个物体是桌子时,再看到下一个形状颜色不一样的桌子又不认识了,如果重复见到10个不同的桌子,那么再见到第11个桌子,就会知道那是桌子了。这看起来像是不需要学习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而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人在归纳的过程完全是自发的、潜意识中进行的。由于人的归纳能力,会对许多事情、物体、感情进行归纳,这属于人的基本认知能力。

再举个行为塑成的例子,有很多儿童在摔倒时,如果母亲在场才会哭,并且母亲越哄哭的越严重。这本身也很好解释,因为人类从出生开始,独立能力相当差,需要他人的帮助,所以儿童会不断的向外发出信息并渴望得到亲人的正面反馈,如果向外界发出的交流信号多次没有得到回应,那么这个儿童长大后就是冷漠型人格。在这个案例中,则是儿童对外发出的一般交流信息很少得到反馈,只有在哭的时候才能得到母亲的关心,如果此类情况多次反复,这种行为模式就会固定。

再举个例子,内向性格的形成。内向性格的行为特质是在陌生环境、社交活动中会紧张,这也许是在儿童时期,儿童对外界陌生环境的积极交流被阻碍(可能是没有被尊重,也可能是像中国社会中总是开孩子的玩笑、孩子被嘲笑),这种没有得到鼓励。另外,内向是一系列行为的综合,但一个内向的人都所有行为并不一定都属于此列,所以内向可能是大多数的此类行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回应导致的最终结果。

在得知人格与行为模式养成原理后,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对人的性格进行培养。人格、行为培养的关键在于找出需要特质的关键行为进行正面刺激,并且找出与其相反的关键行为进行负面刺激。个别方面还需要一定的能力培训以增强效果。

但是成年人在性格的重塑方面会相对困难,因为由于小时受到的负面反馈信息会导致做某种行为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感受。对此最终的解决方法还是需要勇敢去尝试,进入 uncomfort zone(不知道怎么翻译,暂时字面译为非舒适区),在进入非舒适区后,会对原先认知进行一个重新调整,以去逐渐适应这种环境、行为。但是这只是我们使用一定的认知资源暂时压抑了人的原始脑的行为,如果一旦发生其他事件,占用了这部分认知资源,那么人对此的原先感受又会重新控制你的行为。所以,在儿童时期对儿童人格的塑造相当重要。

并且人的人格与各种强迫症思维、行为的建立只和环境和基因有关系,所以对此对他人进行无端指责是很不应该的。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