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法的改变

一、问题

之前的我偏好主题阅读,即阅读多本同一类别内容的书籍,在阅读方式上偏向于看小说式的翻过,记录笔记并不全篇记下,只记录自己感想深刻和对书中不赞成之处的批判。这种学习方式稍显粗旷,但曾经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想法在于,重要内容会反复出现,无需很仔细也能记住。目前的结果来看,这样并不理想。

现在的情况是,对于学习内容的细节概念和整体框架的理解并不深刻,学习内容较为碎片化。具体表现在于对于相关内容,能够说一些,但是能说的并不全面,但对其的感受却比较丰富。更有些内容有理解却不能说出。

二、原因

其弊病的原因分析有三点:

  • 粗略阅读的固有表现:人的记忆更倾向于记住感觉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如果全凭自己喜好去阅读,更容易记住那些容易想象的内容,例如例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之类的“感觉”。相对的,也就缺少概念的记忆,没有把“感觉”材料进行梳理固定在理性框架中。
  • 记录笔记的偏见:笔记中没有记录完整的作者观点,仅仅挑取自己感受深刻的内容,这样的笔记在复习时容易加深偏见。
  • 记录笔记缺少整体框架:没有完整的记录某一学科的内容,甚至没有完整记录某一本书的内容。不利于后期的客观评估和回顾,也就难以在后期弥补各种缺失和错误

三、解决方法

既然知道了问题就需要去解决,主题阅读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于不能全部凭借主题阅读,凭借一个内容在多个书中出现去记忆它,去从材料中抽象概念。据分析应按照以下办法去修正:

3-1阅读方法的修正

对书的选择,除了在读书前寻找相关评价,在读书时仍然要按照对书的直观感受来筛选,读到不喜欢的书,在大致了解各章标题和大致水平后,按照下列标准进行选择:

  • 需要抛弃的
    • 书太简单、没营养
    • 书的文章风格不喜欢
    • 研究内容、方向不符合要求
    • 研究范围太大或太小
  • 需要保留的
    • 内容严谨,难度大大高出目前水平

为什么要在书籍的选择上如此“感性”,主要是为了增加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在学习时获得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活跃度的多方面提升。而保留的书则是在阅读完其他书后,基础水平更加深厚时再进行阅读。

首次读一本书时不可太粗也不能太细,太粗不能很好的理解、记忆。太细浪费精力时间且不需要,很多内容都是在纵观全书后再看就豁然开朗,无需第一次、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问题可以保留记录、以后再处理。对于好书,需要至少两次的反复阅读,去彻底理解里面的所有内容。那么读书到何种程度比较合理,难以直观衡量,所以需要在记录的笔记中去体现。后面会讲到笔记应该记录到何种程度。

3-2笔记记录方法的修整

笔记方法要弥补、改善之前的不足,所以需要在框架的完整性上做出改变。自己赞同的、不赞同的、保留意见的都需要进行记录,但记录详细程度可以按照喜好做,已经被证伪的信息可以不记录,也可以记录并附上证伪方法。

记录的框架要完整、明晰,可以通过阅读笔记去获得对整本书的印象。所以思维导图开始变得重要,需要使用思维导图记录整体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是检验读书的理解程度是否合理的衡量标准。

记录笔记的重心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书本为核心,围绕书本内容进行记录,一部分以学科(比如经济学)为核心,围绕学科进行记录。二者相互补充,主要以学科记录为主,需要把学科方面的笔记记录最为完整,是自己对此学科方面的学习成果的详尽记录,理想状态是自己所能抽象出的每一个概念都能在此找到对应。

围绕书本的笔记则成了话题性、补充性的了,只有至少两个以上话题才需要放入学科这个类别框架中,所以围绕书本的笔记则记录比较零碎的知识点,比如记录作者提出的问题、论证、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