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教会人如何正确获取信息以及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它的书。其中列举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思维舞误区,系统的解说了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对提升个人的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极好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籍。

正文:

一、如何分析问题

首先,我们在看到一个信息的时候,应该先要知道他的论题是什么(讨论的问题)、结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理由(用于支持结论的部分)。以此来对这个信息进行整体的了解。

接着,去分析里面有歧义的字词句。因为一个词他是会有许多意思的,断句和标点也会影响这段话的意思,政治言论以及许多媒体都会用一些有歧义的话。比如“自由”,到底是哪一个方面的自由;“极端”是哪个地方极端,为什么极端,怎么极端的;“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个歧义太深了,怎么理解都行,且意思会产生较大区别。判断是否有歧义的方法就是试图去理解这个词的各个解释,如果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产生了区别,则忽视掉这一条信息,因为它不具有说明性。

其次,还需要注意文章中的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价值观就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估)。比如作者认为应该关闭核电站来保护环境,说明在作者心中环境比效率更重要(环境比效率重要就是价值观假设)。价值观偏向使得文章有片面性,使它很难很客观的描述事实。

发现信息中的描述性假设。如:流行音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其中流行音乐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这个是作者的假设,是作者支持自己结论的理由,不过没有提供证据去确认,这个地方就需要我们去思考了。我们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听音乐可以让自己放松压力,反而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如何思考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哪些信息是描述性呢?这里有假设发现描述性假设的几个方法:

  • 坚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
  • 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 站在另一个角度。
  • 认识到在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
  • 多学一些与论题有关的知识。

除了要注意描述性假设,还需要去分析文章中推理的谬误,所以需要掌握几种常见的推理谬误:

1)滑坡谬误:把可能当成必然进行一系列推理。举个例子:你不好好上学你爸爸就好伤心,你爸爸伤心就不好好工作,你爸爸不好好工作就好导致公司亏损,公司亏损就会倒闭,公司倒闭就会影响中国经济落后,中国经济落后就会挨打,挨打就会亡国,所以你不好好学习就会亡国。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滑坡谬误,实际上不好好学习你爸爸也不一定会伤心,所以这种推理不合理。

2)妄求完美的错误:即过度要求完美。举个例子:就算有了红绿灯也照样会有车祸发生,所以红绿灯根本不能阻止车祸,故不用建设红绿灯。

3)错误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4)错误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此,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5)错误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例子:她美丽善良,她热爱祖国,她能带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

6)错误类比谬误: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比如把砒霜比作烟,因为它们都会使人死亡。砒霜导致的死亡是及时性、必然的,而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吸烟导致的死亡不是及时性、必然的。吸烟会让然获得及时的快感,而砒霜不行。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类比。

三、需要拒绝的推理

寻找和评价推理谬误的线索,当作者出现了以下推理错误时,就应该拒绝这个推理:

  • 攻击一个人或他的背景,而不是他的观点(人身攻击)。
  • 使用滑坡推理。
  • 寻找完美的解决方法。
  • 移花接木。
  • 不适宜地迷信公众认可的观点。
  • 诉诸权威。
  • 攻击稻草人。
  • 呈现虚假的两难困境。
  • 进行一厢情愿思维。
  • 通过命名解释。
  • 使视点偏离论题
  • 用晕轮效应进行干扰。
  • 窃取论点。

四、寻找谬误

建议采用下面的思维步骤来寻找谬误:

  1. 牢记结论并考虑可能与之相关的理由;把这些理由与作者提供的理由相比较。
  2. 判断理由是否阐明了一个确切的、具体的优势或者不足;如果不是,则要谨慎对待。
  3. 问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就可以找到任何必要的假设:“如果理由是真实的,那么,要相信什么才能在逻辑上支持结论呢?是否要相信理由是真实的呢?”
  4. 问自己,“这些假设有意义吗?”如果做出的假设显然是错误的,那么就发现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并且不得不放弃这个推理。
  5. 通过能够引起强烈情感的短语来检查从相关理由中分离出来的可能性。

五、相信与不相信

概论: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样的证据?怎么去判断证据的可靠性。我们倾向于认同的声明:

  1. 声明是众人一致的常识,如“举重能练出肌肉”。
  2. 声明是某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论证。
  3. 传达信息的人为其声明提供了可靠证据,或我们知道的其他证据能支持该声明。
  4. 一个被重复验证的理论。

而权威却不一定可信。有个权威的专家说过,人们不会买电视机,没有人回到家后会看一个盒子,而现在呢?

调查取证:

作者的调查取样也常常作为证据的一部分,但是什么样的调查应该相信呢(相对来说)?

  1. 一般来说,范围越大、抽取越随即就越准确。
  2. 该研究条件是不是人为的?有没有被歪曲?
  3. 调查问题的所用措辞是否存在问题?(美国一名议员曾经发放一份调查问卷,并得到结果:92%的选民反对政府资助儿童托管中心。他是怎么问的问题呢:“你认为联邦政府是否应当提供儿童管理中心以协助家长培养孩子?”这个问题就存在了内部偏差,如果这么问“你认为联邦政府是否应当提供儿童托管所以协助那些找不到地方托管儿童的家长”。这样得到的结果就会有较大偏差。)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常常作为证据的一部分。它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对于研究结果的解释数量。我们在看到科学研究结果时,就要仔细分析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其他干扰隐私。例如:统计结果表示听爱古典音乐的人智商比较高,得出听古典音乐可以提高智商。这个就需要怀疑一下,会不会是智商高的人喜欢听古典音乐?当然还有可能是其他因素。

因果关系判断:

因果关系的判断:两个事物之间有联系并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比如研究发现,没有父亲的孩子犯罪率高,所以没有父亲会导致犯罪。这显然不成立,一般情况有四种:

  1. 因为A所以B.
  2. A可能是B的原因之一
  3. A导致C,C导致B。
  4. AB相互影响。

基本归因错误:

在总结他人行为的时候,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基本归因错误”,即在分析总结他人行为原因的时候,总是从内在因素找原因而忽略外在因素。而分析自己行为原因的时候总是从外在找原因而忽略内在。内在因素就是个人因素,这包括个人的智商、努力、性格等;而外在因素包括运气、环境等。我们在生活中若是自己犯了错误,我们就会认为这是运气不好等等,我们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智商性格有问题;而他人失败,我们总会认为是他们个人不努力而不是和环境等其他因素有关系。在分析信息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另一种心理错误就是在一开始分析的时候就限定了解释数量,如果再发现补充信息,就用已有解释来解释他而不是当做新的解释。这种用已知来解释未知的思维方法,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过这种方法有时就充满了局限性。例如:你从电视上正好看到了感冒会引起头痛,而你此时此刻又有头痛,你就会认为自己是感冒了,而实际上,引起只是引起头痛的病就会有成百上千种的。

需要相信哪些解释?

是否有证据表明这种解释得到了批判性检验?
社会力量、政治力量或心理力量会不会使假设带有某种偏见?
还有哪些干扰性原因还没被考虑?与干扰性原因相比,作者的假设有多可靠?
对于事件的疑点,作者的假设是否全面?
作者的假设与所有与事件有关的那些有价值的证据的一致性程度有多高?
“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推理是连接事件的主要推理吗?

评估干扰性原因:

在作者提出进一步的证据之前,你所提出的看似合理的干扰性原因越多,你对作者最初所提供的解释的信任程度就越低。作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你希望尽可能准确评估每一种解释与可利用的证据有多符合,同时尽量注意避免你个人的偏见。

在对各种原因进行比较时,我们建议你使用以下的标准:

  1. 逻辑合理性;
  2. 与其他知识的一致性;
  3. 作者是否曾经成功地解释或预测了某些事件。
  4. 我们还需要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如一个汽车生产公司说自己的客户满意度达到了百分之95,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呢,没100个生意只有五个客人来投诉,所以他才得出了这个结论。这种统计方法方法能否得出这个结论呢?显然不可以,他把没有投诉自己的客人默认把它当作对自己的产品满意,而实际上,不投诉他的人不一定就满意。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