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作者的思维非常缜密,从最细微的基础讲起,企图以严谨的体系和研究方法不断发展以形成一座心理学理论大厦,在这里向作者表示致敬。虽然对其中有些内容、观点表示怀疑,但这依旧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
后面的内容开始逐渐让我感到不满,首先就是他粗略无理的对比,简单粗暴的把物理学中的很多概念和心理学进行对比,并试图引入心理学。接着他做出假设,认为我们的知觉不过是视网膜刺激模式的几何学投射而已。他否定了我所认同的同化效应却未做出充分说明,以复杂的方式去研究心理学。这和我最初想要寻求一种简单、万能的方式去解决人的知觉形成是相违背的。
本书的方法论也过于机械,偏向与外因作用论,很少意识到个体的矛盾。根据书目录,他后面的内容大多也是讲人的视觉的种种效应。不能说他的研究入手点不对,但由于个人原因,不太愿意从如此细微的角度着手,再加上对于他理论的怀疑,于是暂时弃读。把自己记录的部分读书笔记分享出来。
第一章 心理学是为什么的?
第二章 行为和行为场——心理学的任务
第三章 环境场——问题;对错误的解决办法的拒斥;对正确的解决办法的一般阐述
第四章 环境场——视觉组织及其定律
第五章 环境场——图形和背景格局
第六章 环境场——恒常性
第七章 环境场——三维空间和运动
第八章 活动——反射;自我;执行者
第九章 活动——调节的行为、态度、情绪和意志
第十章 记忆——痕迹理论的基础:理论部分
第十一章记忆——痕迹理论的根据:实验部分和理论构建
第十二章 学习和其他一些记忆功能(一)
第十三章 学习和其他一些记忆功能(二)
第十四章社会和人格
第十五章 结论
一、出发点
既然要形成一门学科,就需要有个出发点,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研究。每个人都会在心理学方面了解到一些事实,为什么自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为什么喜欢这个而不喜欢那个,大人和小孩有什么区别,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等等等等,然而这些问题都预先假设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这样的问题无法当作心理学的出发点。是否应该选择一些基本的事实当作出发点,然而哪些事实属于基本事实,我们又如何得知呢。在一个事实成为基本事实以前,我们就需要准备好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内,一切事实都或多或少的占有显著的位置。
二、心理学的界定
这样的环境通常需要心理学的界定来提供,所以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这个科学进行描述上面,关于题材,可以区分三种不同的界定:心理、意识、行为。尽管心理学是作为心理科学成长起来的,但仍然需要选择行为作为我们的基本要旨。从行为开始,比较容易为意识和心理找到一个位置。
三、克分子行为和分子行为
克分子行为是一切人的主观具体行为,比如我笑了,我去看电影,我看书等,一般生活中我们称之为“行为”。分子行为属于行为表达的生理现象,当分子行为开始时动物的感觉器官会传导兴奋,兴奋由神经纤维传导到神经中枢,然后又传至新的传出神经,最终以一种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形式而告终
克分子行为是一种次级现象,是大量生理过程在最后可供外部观察的结果而已。这些过程都是原始的事件,这些事件形成连续的因果序列。克分子行为发生在环境内,而分子行为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由刺激(环境因素)发动。
含义和意义无法从这样一种分子系统中占有任何一种可能的位置。我们的种种行为都能被还原成刺激—反应的情景,然而我们为什么会把注意力保持在这些事件(刺激源)的发生呢?简单的说,我们为什么不去注意一块路边的石头而去注意天空中飞过的小鸟,为什么不能去深思某一数字呢。我们对某一类事件的结合作出积极反映而不是另一类,在这方面历史学家只能绝望的举起双手,因为其主观能动性对他而言是无用的。而行为主义者则会让历史学家继续书写他的小说,认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人。
显然这种境遇不会让人满意,然而需要做些什么以满足两个对立派别的主张,避免使知识瓦解成一些不一致的科学,如果心理学是行为科学,就需要给这些行为一个位置。如果心理学以分子行为开始并以分子行为结束,这种目的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如果用克分子行为取而代之,也许在克分子行为开始和结束的体系中,能够为分子行为找到位置。
四、克分子行为及其环境
克分子行为发生的环境中而分子行为则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由称作刺激的环境因素来发动。
4-1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区分
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如何区分?这其中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讨论,到底是主体依附于客体存在还是客体依附于主体存在。如果我面前有一个核弹,我看到了它那么它就同时处于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中。如果我没看到它,那么他就只处于地理环境中。如果我出现幻觉认为我面前有一个核弹,那么我认为可以说它只出于行为环境中。
4-2行为发生于哪种环境
这里的讨论就更接近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本体论上的争议了。这里说的行为发生于哪种环境,更好的说法应该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哪种环境,因为只要我还没脱离空间这个概念,我就永恒的存在于地理环境之中。但很明显,行为环境多数时候,依附于地理环境而存在。
如果非要在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中选择一个,那么我会选择行为环境。但是这种刺激—反应模式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因为它假定所有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并不存在差异。但是现实是,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个体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除了个体本身特征之外,也需要重视环境对人、人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并需要研究其动态调节过程。
而作者认为,需要把行为环境包含操作特征和其他东西的现实加以保留,也就是说,作者主张行为和地理环境中保持一种朦胧的关系,而不需要行为环境的介入。
4-3 关于行为环境的反思
行为环境这个词中带有环境一词,难免会使读者感觉产生混淆以产生不当的理解,把行为环境真的当场附属于环境的一部分。行为环境应该理解成人认知世界的中介,属于一个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受双方共同作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改变。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身体是否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对于这个大概没有固定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需要明确划分。
刺激模式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把行为环境视为一种中间环节而被大大简化了,于是这种关系便被分解为两种不同的关系,即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为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4-4实际的、现象的和表面的行为
虽然开篇便讲到要把行为当作心理学研究的题材,也不代表完全的忽略意识,意识能够表现动机。比如我举起手,也许是打招呼,也许是拦出租车,所以这里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术语,以区分我行为环境中的他人行为和他人行为环境中自己的行为,前者称之为表面行为,而后者称之为现象行为或经验的行为。表面行为在涉及实际行为方面可能产生误导,但是也可能成为真正的导向。
现象行为至多反映实际行为的一个部分,并且反映出来的这个部分不可能总是最重要的部分。为了了解实际行为而抛弃现象行为是不可取的,同样,排他地和盲目的使用它也是错误的。
思考点
这里可以看出来,在目前的行为理论体系中,隐含了一个重要假设,即假定人能完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且能够知道自己的行为动机!这个地方有待商榷,没有有说服力的理由支撑这一点,我对此表示怀疑。
并且在此理论中,所有对他人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不确定性都会同样反映在研究者身上,所以如何客观的获取真实数据就显得很重要了。
五、场概念
5-1心理学中的场
作者这里把物理学中的场概念引入心理学中,意指它是一种决定实际行为的应变和应力的系统,这样也将面临和物理学家相似的两个问题:
- 在一个特定时间里的场是什么?
- 从一个特定的场里必须产生什么行为?
5-2作为心理场的行为环境
之前说过,行为必须由行为环境来解释,那么这个行为环境是要找的心理场么。它意味着我们的行为环境,作为决定因素和行为调节者,必须具有力量,所以仍然坚持这么一条原则:没有力量便没有运动的任何变化。(心理学家懂物理,真是不得了啊)那么这种决定性的规则是否意味着行为环境不能作为我们需要的场?并非如此,当我们描述行为环境时,不仅仅意指行为环境中的物体,还需要意指物体的动力特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