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工作的异化

看到一本杂志谈到知识经济受到程式化、分工合作与合同外包的影响,让我想到了凯文凯利对未来工作的一种预测:没有人专门从事一种职业,他们都从事着多种兼职。就目前的趋势而言,凯文凯利是完全正确的。Topcoder 可以把项目分解成小块任务,交给其分布于200多个国家的30万名自由开发人员完成,这使得它的报价可以比竞争对手低75%。

这在过去实在难以想象,互联网快速而又高效的组合着需求与供给,使得企业越来越能“按需购买“劳动力而不必要的签订合同工。老实说就目前而言,这种趋势仍在发展,但并没有带来一种革命式的改变,发展形式也在变化着。例如像滴滴打车、优步这类打车工具,最开始预想的司机只是一个普通的车主,他顺路要去某个地方,顺带的捎上几个人赚点外快,发展一种共享经济,司机也只是个人的一种兼职。

现如今滴滴打车的司机基本都是专职司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属于滴滴打车公司下的“项目承包者”,这种关系在于司机并不受雇佣于滴滴打车,并且滴滴打车也不会为他们提供雇员类的保障。滴滴打车旗下的司机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公司的规范,设定了许多标准以免影响公司形象,司机本身在消费者眼中就成了滴滴打车公司形象的一部分,而不是滴滴打车平台的一个“项目承包者”。

可以举个例子做比较,平台上人的形象多多少少的都会影响人们对一个平台的看法,但是你在淘宝上买到假货上当,大多都是认为这是商家本身的行为,并不会直接的想到淘宝的责任。而如果在滴滴打车的整个服务过程中,司机和平台的关系明显更加深刻。

这种关系的捆绑显然使得平台和平台从业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然而平台对平台中的从业者要求越是个性化、越是规范,都是增加了兼职本身的成本和门槛,高质量的服务也需要一些专业化、标准化的从业者。

目前微博、知乎、果壳等平台推出的付费问答这也是个很有趣的模式,这是针对个人“知识付费”的一种新的产业尝试。由于中产阶级的崛起,正版意识的增强,个人愿意为知识付费也成了一种小趋势,不过这趋势能走多远就不得而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