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始终有一种“力量”牵引着我们,让我们认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例如我们通常认为低调是美德,暴躁是陋习;吐脏话是陋习,文明才是美德。这些思想根深蒂固在每个人的心中,没有人探究为什么,仿佛人天生就应该去追求这些美好的品质,而忽略了这神秘的力量。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被灌输各种各样的思想,我们看得新闻、广告、书籍以及各种信息,接受任何信息都是一种思想灌输、融合的过程。同样,我们认为的美德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
但这个过程是怎么悄悄的发生的?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类,是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人这个过程,始终不要忘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基因中的本能会不断的影响人的行为。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他的深层次的需求中有被认同感,有那种对权利的向往。我们在阅读书籍以及看电视的时候,都会积极的把我们代入那种环境,我们会想象自己和主人公经历一样场景,而且大脑难以分辨这种情景是现实还是想象,所以代入感相当强,我们能感受到主角的情绪。
而电影中总有那些十分成功、被周围的人认同的人物,他是那样的成功,那样的遭人嫉妒,这时,他的身上就会有一种光环,即它身上的所有特点都是值得认同、学习的,那样我们才会成为像他那样成功的人。所以我们以这类人身上的特点作为我们自己学习向往的目标。
实际上,各种媒体他们都要起到一种导向大众的作用,要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坏人能在电影中被大家认可、做事情能成功的很少,甚至没有,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思想就这样成型了。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通过单一模型来解释,在这个事情上也是这样。
前面说到,人是一种群体动物,所以大家合作相当重要。我们会害怕被排斥处集体,我们渴望融入集体,渴望那种被认同的感觉。所以就有了“媚俗”。媚俗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例如,有人死了,我们必须要哭,因为大家都哭了,若是不哭,和大家产生差异,就会有被排斥的感觉,这种感觉使我们产生焦虑,十分难受,这时我们就会强迫自己像其他人一样去哭。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一种记忆,而不是情绪,我们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直接从记忆中提取。
这个可以扩展到各个方面,比如大家都认为小孩子在玩耍,这时一种美好的画面,而你认为这十分邪恶,这时你就会被排斥,你和大家没有共同语言,而人也确实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人,有研究表明,特别好的朋友之间,他们的基因相似率也比较高。再来说明我们认同的美德,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认为乱扔垃圾没什么,但是他不会说出来,表面上还是说自己讨厌乱扔垃圾,当在只有他一个人的环境时,人的各种恶习就会表现出来。
媚俗这其实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压力,几乎没有任何人可以抗拒这种压力,所以群体行为就有以下表现:
- 群体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 群体思维现象有多种症状表现:
- 群体成员把他们所做出的假设的任何反对意见合理化。
- 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过沉默甚至降低自己观点的重要性来极力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存在一种无异议的错觉,即如果某人保持沉默,则认为他表示赞同。
所以这种通过社会来约束社会的方法就是这样的原理。故,所谓修养,不过是国家管理者的一种小手段罢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