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头脑的入门

哲学家和一般人不仅仅是接受的理论不同,而是感受到的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因而双方也常常难以在某些方面达成理解。二者之间差别最大的地方就在于哲学家往往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认识到概念、种属,能发现其中相同之处和规律,引导我们通过观察事物的类似性和一致性,把事物综合为类,再由类到种、由种到属,如此等等,直到最后达到最有概括性的概念为止。而一般人却只能认识到个体,感受到一个具体的对象,却不认为它和其他事物有什么联系。

人是很难通过纯粹思维的灌输而改变自己思想基础的,也很少有人打生下来就有哲学头脑,所以我常常想人为什么会有了这种截然不同的改变。其中最重要一个点就是需要“思想冲突”,也就是说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不能被一个声音所局限。

所有学科都有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在哲学中由是如此。唯心论-唯物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哲学无用论-哲学万能论,这些观点相互对立。现代社会的技术发展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即便如此也有人强烈反对科技。就连历史中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西方并不认同是从中国学去的,认为这是各自独立发展的。这些所有的观点都需要自己去接触。

当然人通常是有个惰性的,大多数观点先入为主后,不会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不对,还会强烈的排斥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所以这需要自主动的寻找不同观点,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接着就会发现,你觉得两个观点说的都很正确,但是两个观点是相互冲突,不能融合的,这个时候你就会自然的思考起来,他们到底谁对?

当脑海中冲突的思想越来越多时,这种量变就会形成质的变化,会让人焦虑纠结,仿佛无依无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种焦虑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经过了这个过程,在以后遇到一些观点时,才知道主动的去评判其是否是真,支撑它的依据到底是什么。

在冲突的影响下,自己会自然而然的去想一些最为基础的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存在是什么,这些涉及认识论知识论以及形而上学的论题,这样才可以说一个人进入了哲学的大门。如果一个人只是系统的学习了某一哲学(比如马克思哲学),而不去接触别的哲学,那么他永远不会知道马克思哲学对在哪,它的局限性在哪,也就因而无法进去哲学的大殿堂。


评论

《 “哲学头脑的入门” 》 有 2 条评论

  1. 的确,我们的高中政治对其他的哲学流派只是简单介绍,而且目的是为了表明这些流派的“缺陷”,进而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比较,让我们安心学马哲,真是无耻

    1. 你没必要太过片面的看待这种现象,生活中的事物总是相互对立,你站在任意某一角度,也总是和任意角度的观点相对立。和马克思哲学相对立的观点,也总是会去批判马克思哲学。在官方教科书中,出现官方哲学,这似乎没什么不对,任何政权都会这么做的。重要的是自己要学习独立的思考,不要被局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